冒泡排序算法,C语言冒泡排序算法详解
发布时间:2020-12-15 17:34:40 所属栏目:百科 来源:网络整理
导读:冒泡排序 是最简单的排序方法 ,理解起来容易。虽然它的计算步骤比较多,不是最快的,但它是最基本的,初学者一定要掌握。 冒泡排序的原理是:从左到右,相邻元素进行比较。每次比较一轮,就会找到序列中最大的一个或最小的一个。这个数就会从序列的最右边冒
冒泡排序是最简单的排序方法,理解起来容易。虽然它的计算步骤比较多,不是最快的,但它是最基本的,初学者一定要掌握。 冒泡排序的原理是:从左到右,相邻元素进行比较。每次比较一轮,就会找到序列中最大的一个或最小的一个。这个数就会从序列的最右边冒出来。 以从小到大排序为例,第一轮比较后,所有数中最大的那个数就会浮到最右边;第二轮比较后,所有数中第二大的那个数就会浮到倒数第二个位置……就这样一轮一轮地比较,最后实现从小到大排序。 比如对下面这个序列进行从小到大排序: 90? 21? 132? -58? 34 第一轮:1) 90 和 21比,90>21,则它们互换位置: 21? 90? 132? -58? 34 2) 90 和 132 比,90<132,则不用交换位置。3)132 和 –58 比,132>–58,则它们互换位置: 21? 90? -58? 132? 34 4)132 和 34 比,132>34,则它们互换位置:21? 90? -58? 34? 132 到此第一轮就比较完了。第一轮的结果是找到了序列中最大的那个数,并浮到了最右边。比较时,每轮中第 n 次比较是新序列中第 n 个元素和第 n+1 个元素的比较(假如 n 从 1 开始)。 第二轮: 1) 21 和 90 比,21<90,则不用交换位置。 2) 90 和 –58 比,90>–58,则它们互换位置: 21? -58? 90? 34? 132 3) 90 和 34 比,90>34,则它们互换位置:21? -58? 34? 90? 132 到此第二轮就比较完了。第二轮的结果是找到了序列中第二大的那个数,并浮到了最右边第二个位置。第三轮: 1) 21 和 –58 比,21>–58,则它们互换位置: -58? 21? 34? 90? 132 2) 21 和 34 比,21<34,则不用交换位置。到此第三轮就比较完了。第三轮的结果是找到了序列中第三大的那个数,并浮到了最右边第三个位置。 第四轮: 1) –58 和 21 比,–58<21,则不用交换位置。 至此,整个序列排序完毕。从小到大的序列就是“–58 21 34 90 132”。从这个例子中还可以总结出,如果有 n 个数据,那么只需要比较 n–1 轮。而且除了第一轮之外,每轮都不用全部比较。因为经过前面轮次的比较,已经比较过的轮次已经找到该轮次中最大的数并浮到右边了,所以右边的数不用比较也知道是大的。 下面写一个程序: # include <stdio.h> int main(void) { int a[] = {900,2,3,-58,34,76,32,43,56,-70,35,-234,532,543,2500}; int n; //存放数组a中元素的个数 int i; //比较的轮数 int j; //每轮比较的次数 int buf; //交换数据时用于存放中间数据 n = sizeof(a) / sizeof(a[0]); /*a[0]是int型,占4字节,所以总的字节数除以4等于元素的个数*/ for (i=0; i<n-1; ++i) //比较n-1轮 { for (j=0; j<n-1-i; ++j) //每轮比较n-1-i次,{ if (a[j] < a[j+1]) { buf = a[j]; a[j] = a[j+1]; a[j+1] = buf; } } } for (i=0; i<n; ++i) { printf("%dx20",a[i]); } printf("n"); return 0; }输出结果是: 2500 900 543 532 76 56 43 35 34 32 3 2 -58 -70 -234 程序中,为什么每轮比较的次数是 j<n–1–i,而不是 j<n–1? 因为冒泡排序有一个特点,这个程序是从大到小排序,所以第一轮排序以后,最小的数就会浮到最右面;第二轮排序以后,第二小的数会浮到倒数第二个位置;第三轮排序以后,第三小的数会浮到倒数第三个位置……也就是说,排序多少轮,就有多少个数字已经按排序要求排好了,它们不需要再比较。写 j<n–1 也可以,只不过程序在执行时多做了许多无用功。 (编辑:李大同)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