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性能I/O设计模式Reactor和Proactor
昨天购买了《程序员》杂志2007.4期,第一时间去翻阅了一遍,其中有一篇《两种高性能I/O设计模式的比较》令人眼睛一亮,这是一篇译文,偶最近在一直想认真看看这方面的文章很久了。 文章主要是讲到了系统I/O方式可分为阻塞,非阻塞同步和非阻塞异步三类,三种方式中,非阻塞异步模式的扩展性和性能最好。主要是讲了两种IO多路复用模式:Reactor和Proactor,并对它们进行了比较。 文章还介绍了为Reactor和Proactor模式构建一个通用的,统一的对外接口并是一个完全可移植的开发框架选择方案:TProactor(ACE compatible Proactor) :http://www.terabit.com.au/solutions.php。因为Linux对aio支持的不完整,所以ACE_Proactor框架在linux上的表现很差,大部分在windows上执行正常的代码,在Linux则运行异常,甚至不能编译通过。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很大多数ACE的用户,现在好了,有一个TProactor帮助解决了在Linux不完整支持AIO的条件下,正常使用(至少是看起来正常)ACE_Proactor。 文章主要摘要: ----------> 两种I/O多路复用模式:Reactor和Proactor 一般地,I/O多路复用机制都依赖于一个事件多路分离器(Event Demultiplexer)。分离器对象可将来自事件源的I/O事件分离出来,并分发到对应的read/write事件处理器(Event Handler)。开发人员预先注册需要处理的事件及其事件处理器(或回调函数);事件分离器负责将请求事件传递给事件处理器。两个与事件分离器有关的模式是Reactor和Proactor。Reactor模式采用同步IO,而Proactor采用异步IO。 <----------- 最近在项目中使用了Boost.Asio类库,其就是以Proactor这种设计模式来实现,参见:Proactor(The Boost.Asio library is based on the Proactor pattern. This design note outlin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is approach.),其设计文档链接:http://asio.sourceforge.net/boost_asio_0_3_7/libs/asio/doc/design/index.html First,let us examine how the Proactor design pattern is implemented in asio,without reference to platform-specific details. Proactor design pattern (adapted from [1]) 当然这两I/O设计模式,也在ACE中被大量应用,这在ACE的相关书籍中都有介绍,其中在“ACE开发者”网站中有很多不错的介绍文章。 如:ACE技术论文集-第8章 前摄器(Proactor):用于为异步事件多路分离和分派处理器的对象行为模式 ACE技术论文集-第7章 ACE反应堆(Reactor)的设计和使用:用于事件多路分离的面向对象构架 ACE程序员教程-第6章 反应堆(Reactor):用于事件多路分离和分派的体系结构模式 ACE应用-第2章 JAWS:高性能Web服务器构架 Proactor模式在单CPU单核系统应用中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在多CPU多核的系统中,它如何更好地应用多线程的优势呢???这是很值思考和实践的,也许会产生另外一种设计模式来适应发展的需要啦。
Reactor模式: Java NIO非堵塞技术实际是采取反应器模式,或者说是观察者(observer)模式为我们监察I/O端口,如果有内容进来,会自动通知我们,这样,我们就不必开启多个线程死等,从外界看,实现了流畅的I/O读写,不堵塞了。 同步和异步区别:有无通知(是否轮询) NIO 有一个主要的类Selector,这个类似一个观察者,只要我们把需要探知的socketchannel告诉Selector,我们接着做别的事情,当有事件发生时,他会通知我们,传回一组SelectionKey,我们读取这些Key,就会获得我们刚刚注册过的socketchannel,然后,我们从这个Channel中读取数据,接着我们可以处理这些数据。 反应器模式与观察者模式在某些方面极为相似:当一个主体发生改变时,所有依属体都得到通知。不过,观察者模式与单个事件源关联,而反应器模式则与多个事件源关联 。 一般模型 我们想象以下情形:长途客车在路途上,有人上车有人下车,但是乘客总是希望能够在客车上得到休息。 传统的做法是:每隔一段时间(或每一个站),司机或售票员对每一个乘客询问是否下车。反应器模式做法是:汽车是乘客访问的主体(Reactor),乘客上车后,到售票员(acceptor)处登记,之后乘客便可以休息睡觉去了,当到达乘客所要到达的目的地后,售票员将其唤醒即可。
反应堆模式一直在发展之中,以为高效的事件多路分离和分派提供可扩展的面向对象构架。目前用于事件多路分离的OS抽象既复杂又难以使用,因而也容易出错。反应堆本质上提供一组更高级的编程抽象,简化了事件驱动的分布式应用的设计和实现。除此而外,反应堆还将若干不同种类的事件的多路分离集成到易于使用的API中。特别地,反应堆对基于定时器的事件、信号事件、基于I/O端口监控的事件和用户定义的通知进行统一地处理。 在本章里,我们描述怎样将反应堆用于对所有这些不同的事件类型进行多路分离。
图6-1反应堆中的内部组件和外部组件的协作
如图6-1所示,ACE中的反应堆与若干内部和外部组件协同工作。其基本概念是反应堆构架检测事件的发生(通过在OS事件多路分离接口上进行侦听),并发出对预登记事件处理器(event handler)对象中的方法的“回调”(callback)。该方法由应用开发者实现,其中含有应用处理此事件的特定代码。 于是用户(也就是,应用开发者)必须:
随后反应堆构架将自动地:
(编辑:李大同)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