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李大同 (https://www.lidatong.com.cn/)-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聚焦 > 服务器 > 安全 > 正文

Angular源码剖析:DefaultKeyValueDiffer和DefaultIterableDiffe

发布时间:2020-12-17 08:24:22 所属栏目:安全 来源:网络整理
导读:前言 Angular原生实现了两个工具类:DefaultKeyValueDiffer和DefaultIterableDiffer,它们分别用来检查两个对象或两个数组之间的差别(也就是 diff )。典型的使用场景是: 检查某个变量在两个时刻之间是否发生了改变、发生了什么样的改变,在这篇文章中,我

前言

Angular原生实现了两个工具类:DefaultKeyValueDiffer和DefaultIterableDiffer,它们分别用来检查两个对象或两个数组之间的差别(也就是diff)。典型的使用场景是:检查某个变量在两个时刻之间是否发生了改变、发生了什么样的改变,在这篇文章中,我们称它为变更检测

请将diff与change detection区分开来。

Angular的变化检测默认只比较对象的引用是否改变,但是我们可以通过DoCheck生命周期钩子来做一些额外的检测,比如检查对象是否增加删除改动了某些属性、检查数组是否增加删除移动了某些条目。这个时候变更检测就可以派上用场了。
举个例子,NgForOf指令内部就是通过DefaultIterableDiffer来检测输入数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而能够用最小的代价去更新DOM。

这两个工具类中包含的算法可以说是十分通用的,甚至可以移植到其他框架、语言去。除此之外,掌握这种变更检测算法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使用NgForOf,甚至编写自己的结构型指令。

在我们通过源码了解它们的算法之前,我先简单地介绍一下Differ是如何使用的。

如何在Angular中使用Differ

要使用这两个工具类,并不需要(也不应该)自己创建这两个类的实例,BrowserModule已经将将它们注册在注入器中。

以下代码展示了如何获取和使用DefaultKeyValueDiffer:

import { Component,KeyValueDiffers,KeyValueDiffer } from '@angular/core';
@Component({
  selector: 'app-root',templateUrl: './app.component.html'
})
export class AppComponent {
  constructor(keyValueDiffers: KeyValueDiffers) {
    const someObj: any = { a: 1,b: 2 };
    console.log('KeyValueDiffers"',keyValueDiffers);
    const defaultKeyValueDifferFactory = keyValueDiffers.find(someObj);
    console.log('defaultKeyValueDifferFactory:',defaultKeyValueDifferFactory);
    console.log('test defaultKeyValueDifferFactory.supports:',defaultKeyValueDifferFactory.supports({}),defaultKeyValueDifferFactory.supports([]),defaultKeyValueDifferFactory.supports('string')
    )

    const defaultKeyValueDiffer = defaultKeyValueDifferFactory.create();
    console.log('defaultKeyValueDiffer:',defaultKeyValueDiffer);

    const changes1 = defaultKeyValueDiffer.diff(someObj);
    console.log('changes1:')
    changes1.forEachAddedItem((r) => {
      console.log(r.key,r.previousValue,r.currentValue);
    });
    console.log('--------------------')
    delete someObj.a;
    someObj.c = 'new value';
    const changes2 = defaultKeyValueDiffer.diff(someObj);
    console.log('changes2:')
    changes2.forEachAddedItem((r) => {
      console.log(r.key,r.currentValue);
    });
    changes2.forEachRemovedItem((r) => {
      console.log(r.key,r.currentValue);
    });
    console.log('--------------------')
  }
}

DefaultIterableDiffer的使用是完全类似的。你也可以参考api文档。

你可以从这个例子初步体会到“抽象”的威力。使用者调用interface KeyValueDiffer定义的API,而完全不知道(也不需要知道)背后DefaultKeyValueDiffer这个类的存在。

更棒的是,我们等一下可以看到,我们可以自己实现特殊用途的KeyValueDiffer工具类(工具类实现这个接口),然后这个工具类就能被加入到KeyValueDiffers中,从而能在应用的指定范围内分发,因此这套系统(可以命名为“Differ供应系统”)具有很强的可扩展性

KeyValueDiffer

先抛开DefaultKeyValueDiffer本身不谈,我们先从源码来看看KeyValueDiffer供应系统是如何实现的。

KeyValueDiffer供应系统

这个系统主要由3个类或接口组成:KeyValueDiffers类,KeyValueDifferFactory接口,KeyValueDiffer接口。

从前面的使用示例可以看出,使用者最开始需要通过依赖注入拿到KeyValueDiffers类的实例:

constructor(keyValueDiffers: KeyValueDiffers)

ApplicationModule已经注册了这个服务的provider,我们的AppModule在引入BrowserModule的时候会得到这个provider。

有意思的是,Angular注册的_keyValueDiffersFactory直接返回同一个KeyValueDiffers实例,因此,这个根KeyValueDiffers是全局唯一的,即使你在同一个页面运行多个Angular程序。效果等同于在Platform Injector注册了这个服务。

好,使用者已经可以获取到KeyValueDiffers实例了,它是干什么的呢?

KeyValueDiffers持有一些KeyValueDifferFactory,并且可以通过find方法返回支持指定对象kv的Differ的工厂(某种Differ只支持某种特定的对象,比如说,我们可以实现一个专门支持Date的Differ)。

KeyValueDiffers的静态方法create可以在创建新实例的时候指定一个"parent",新的实例会获得parent拥有的factories,类似于继承。注意到concat时,自己的factories在前面,parent的factories在后面,而find方法是从前往后查找的,因此find先查找自己拥有的factories,再检查parent的factories。

KeyValueDiffers的静态方法extend,注释已经写得很清楚了,并且源码也很简单,它是生成一个StaticProvider的工具函数。你可以将KeyValueDiffers注册在某个的依赖注入层级上,从而在此层级以下的组件、指令能够通过依赖注入获取它。


在我们通过find方法得到KeyValueDifferFactory以后,可以通过KeyValueDifferFactory.supports检查KeyValueDiffer是否支持某个对象的变更检测,然后可以通过KeyValueDifferFactory.create获得新的KeyValueDiffer对象。显然每种KeyValueDiffer必须有一个对应的KeyValueDifferFactory,比如DefaultKeyValueDiffer有自己的DefaultKeyValueDifferFactory。因此我们在实现自己的Differ的时候要实现Factory和Differ来分别implements这两个接口。

假设我们不实现自己的KeyValueDiffer,从KeyValueDiffers获取到DefaultKeyValueDifferFactory以后,直接调用DefaultKeyValueDifferFactory.create()就可以获得DefaultKeyValueDiffer对象,就像最前面的例子一样。通过KeyValueDiffer.diff(obj)可以追踪obj与上次调用diff传入的obj相比,发生了哪些改变。至此,"KeyValueDiffer供应系统"的使命就完成了。

这套KeyValueDiffer供应系统有以下优点:

  1. 扩展性好,你可以自己实现KeyValueDiffer(比如Date的变更检测)。只要分别用class实现KeyValueDifferFactory和KeyValueDiffer接口,然后KeyValueDiffers就可以帮助你分发你的KeyValueDifferFactory。并且,使用者通过统一的API来与Factory和Differ进行交互。
  2. KeyValueDiffers的继承关系类似于注入器的层级关系,帮助你简化KeyValueDiffers的创建,理清find的查找顺序。
  3. 将KeyValueDiffers注册在某个ngModule providers或者Component providers中(不要覆盖掉ApplicationModule注册的KeyValueDiffers!否则你无法获取到DeafultDiffer)。通过控制KeyValueDiffers的依赖注入有效范围,你可以控制你的KeyValueDiffers的分发范围。

DefaultKeyValueDiffer

让我们从源码研究它。

注意到它同时实现了KeyValueDiffer和KeyValueChanges接口,因此这个类不仅要发现新旧对象之间变更,而且要给用户提供遍历这些变化的API

既然Differ要检测“变化”,那么它就要存储状态,也就是上次调用diff传入的obj是怎么样的。从类成员可以看出,每个Differ对象要存储obj的所有条目,分别通过Map和链表。用户能够通过forEachItem遍历当前obj的所有属性。
此外,为了存储有用的信息,还定义了4个链表,分别是_previousMapHead(旧obj的所有属性) _changesHead _additionsHead _removalsHead。如果用户想要获取这4个信息,可以分别调用forEachPreviousItem(遍历旧obj的所有属性) forEachChangedItem forEachAddedItem forEachRemovedItem来遍历这些列表。

有这么多的链表,为了节约内存,一个链表条目,有各种不同的链表next指针,可以同时作为多个链表的成员

剩下的所有函数都是围绕diff来服务的。可以看到diff基本上相当于直接调用check。check就包含了变更检测算法:

  1. 调用reset()为迁移到下一个状态作准备(包括:更新_previousMapHead链表,更新每个record的 _nextPrevious指针和previousValue,清空_changesHead _additionsHead _removalsHead链表)
  2. 遍历新传入的obj的每个属性,依次与_mapHead比较(_mapHead存储的还是旧obj的record)。

    1. 如果key相同,则比较value,如果value不同,则更新这个record并将它加入_changesHead 链表。
    2. 如果key都不相同,那么有可能这个key在链表的后面。因此在_getOrCreateRecordForKey方法中,先尝试从_records Map找到这个key,如果找到了就比较其value是否与新obj中的value相同(如果不同的话就_addToChanges),然后将它暂时从_mapHead链表中删除,_getOrCreateRecordForKey返回这个record(等一下会插入到链表的正确位置); 如果在Map找不到这个key,说明这是一个新加入的属性,则创建一个新的record并加入_additionsHead链表,_getOrCreateRecordForKey返回这个新建的record(等一下再插入到_mapHead链表中)。_getOrCreateRecordForKey执行完毕以后,将返回的record插入_mapHead链表的正确位置。
  3. 新传入的obj的每个属性都遍历过以后,如果_mapHead链表中还有尚未访问的record,这些record都是被删除的。将它们从_mapHead移除、加入_removalsHead、从_records中删除这些条目、更新这些record的状态。

实现这个算法时要理清楚什么时候更新_changesHead _additionsHead _removalsHead链表,也就是什么情况意味着发现了change、addition、removal。这在上面的表述中已经说明了。
理清楚了这一点以后,剩下的就是维护链表的操作了。同时维护这么多的链表确实是一件很容易出错的事情。

IterableDiffer

IterableDiffer用来对数组或类数组对象进行变更检测。

IterableDiffer供应系统

IterableDiffer供应系统与KeyValueDiffer供应系统非常类似,这里只讨论几个比较重要的地方:

  1. IterableChanges.forEachOperation可以让用户知道,这个数组的上次变更中做了哪些操作。也就是说从旧arr经历哪些增加、删除、移动能够变成新arr。注意这些操作不一定是实际发生在旧arr上的,毕竟有不止一种操作能够将旧arr变成新arr。
  2. IterableDiffer通过trackByFn来确定新arr中的某个项与旧arr中某个项是否相同。而刚才的DefaultKeyValueDiffer是直接通过looseIdentical来判断新旧value是否相同的(大致等同于===判断)。
  3. IterableChanges.forEachIdentityChange可以让用户看到所有trackById相同但Identity变化(相当于a!==b)的那些条目。

DefaultIterableDiffer

那些简单的,或者DefaultKeyValueDiffer也有的类成员我就不一一介绍了。

与前面类似地,变更检测的逻辑封装在_check函数中。让我们从这里开始。

  1. this._reset()进行初步的状态更新。包括:更新_previousItHead链表,更新每个record的 _nextPrevious指针,重置previousIndex,清空_additionsHead _movesHead _removalsHead _identityChangesHead链表。
  2. 判断Array.isArray(collection),由于DefaultIterableDiffer支持一些类数组对象,因此在判断不成功的时候会执行另一种算法来检测变更。我们不妨假设检测正常数组的变更。
  3. 对于collection(新数组)的每个项,执行以下操作(用下标index来遍历collection):

    1. this._trackByFn(index,item)计算当前项的标识值。**如果新旧数组之间的两个项的标识值相等,我们就认为它们是同一个项,不管identity是否一样(即不管a===b是否成立),我们都认为顺序没有变化。
    2. 比较_itHead链表(旧数组)的第index个项(命名为item1)与collection的第index个项(命名为item2),它们标识值是否相同:

      • 如果不相同,调用_mismatch来处理,使得item2成为_itHead链表的第index个项:

        1. 先将“item1”从_itHead链表中删除,毕竟它们没有在正确的位置上(如果后面发现有这个项,再将它加到合适的位置)。然后将它加入_unlinkedRecords中(它是_DuplicateMap类型,也就是MuitiMap的一种实现。之所以要用到MuitiMap,是因为数组中可能有多个项的标识值相同),然后将它加入_removalsHead链表中。
        2. 尝试在旧数组的index以后的项中找到有相同标识值的项。如果找到的话,就检测到移动变更,于是要将这个项从_itHead链表中原来的位置移动到index位置,并加入_movesHead链表。如果没有在旧数组找到相同标识值的项,尝试从_unlinkedRecords找到相同标识值的项。如果找到的话,同样检测到移动变更。将这个项从_unlinkedRecordsMap和_removalsHead链表移除(撤销_addToRemovals操作),然后插入到_itHead链表的index位置。如果从_unlinkedRecords还是没找到相同标识值的项,说明这是一个新增加的项,于是将它插入_itHead链表的index位置并加入_additionsHead链表。
        • _mismatch执行完毕以后。设置mayBeDirty = true。这个标识表示将来每次检测到item1item2标识值相等得时候,要调用_verifyReinsertion来修正某种错误,下面再谈。
      • 如果标识值相同,且mayBeDirty==true,需要调用_verifyReinsertion来检查前面步骤可能产生的插入顺序错误:假设发生变更[a,a] => [b,a,a],那么在对比链表中的a和新数组的b以后,会删除链表中的a(链表存储的是旧数组),然后插入新数组的b,接下来,链表中的下一个项依然是a,就会匹配新数组中的第一个a(旧数组的第二个a匹配新数组的第一个a),接下来会在链表的末尾reinsert刚才删除的a(原数组的第一个a)。经过这样的变更检测以后,两个a的顺序变了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将b插入数组0位置”,而不是“将数组0位置的a换成b,然后在数组末尾加入a”。
        Angular纠正这种错误的方法是:每次检测到item1(旧数组项)与item2(新数组项)标识值相等得时候,如果mayBeDirty==true,不马上认定item2就对应于原数组的item1,而是先检查之前是否删除过相同标识值的项(检查_unlinkedRecords中是否有相同标识值的项),如果有删除过,则这个项才与item2对应,于是撤销被删除项的_addToRemovals操作,并将这个项reinsert到链表的index位置。
        _verifyReinsertion还有另一个作用,你那就是检查record.currentIndex是否正确。假如在record前面已经插入一个项并删除一个项,那么currentIndex不需要改变;但是如果只是前面插入了1个,那么插入项以后的所有项的currentIndex都要+1,然后记录这个移动操作(_addToMoves)。在这种情况下,虽然说“这些项都移动了”不太准确,但是毕竟它们所在的下标都变化了,我们还是先记录这些移动,以后调用forEachOperation的时候会过滤掉这种不严格的移动。
  4. 如果新数组的所有项都遍历完了,_itHead链表后面还有没访问到的项,则这些项是被删除的。使用_truncate从链表中删掉它们,并记录它们的删除(_addToRemovals)。_truncate除此之外还做一些收尾工作:将检测变更时用来查询的_unlinkedRecordsMap清空(这些是被删除的项,它们已经被执行_addToRemovals了),然后将各种链表尾的next赋值为null(我们之前加入链表的时候都没有考虑它是不是链表尾)。

可以看出,算法的重点在于第3步的for循环。for循环刚开始的时候,_itHead链表还是旧数组的状态。然后经过一轮循环,就修改_itHead链表,将正确的项移动到_itHead链表的index位置。因此,这个for循环从左向右逐项更新_itHead链表,使得它有越来越长的前缀与新数组匹配。

DefaultIterableDiffer.forEachOperation

diff执行完毕以后,变更的信息就存储在DefaultIterableDiffer的那些链表中了,用户可以通过IterableChanges.forEachOperation得到一系列数组操作(增加删除移动),这些操作能将旧数组更新为新数组。注意,这些数组操作是通过计算得到的,不一定是实际发生在旧数组上的操作。
forEachOperation是如何通过变更信息计算出可能发生的操作序列呢?看源码之前,首先应该思考它的思路是怎么样的,否则这段代码会看得非常费劲。
发生在数组上的变更操作无非三种:增加项、删除项、移动项(两个项的交换可以看作两次移动)。其中,移动项又可以分为向前移动(下标变小)和向后移动(下标变大)。我们之前已经提到过,将某个项向前移动时,它所“经过”的那些项的下标会+1。这种下标+1只是其他移动的副产品,不应该算作真正的向后移动。比如对于变更[a,b,c]=>[c,b],我们自然的想法是“c从2移动到0”,而bc下标的增加不应另算作变更
进一步思考,如果项item的下标增加,其实全都是因为item后面的一些项移动到了item前面(现在仅考虑移动项,不考虑增加项)。也就是说,向后移动都可以替换为其他项的向前移动,我们不再需要考虑向后移动了
举个例子,[a,c,d]=>[d,a]的变更操作序列是:d向前移动到0位置,c向前移动到1位置,b向前移动到2位置,a不需要自己移动

forEachOperation的计算操作序列算法可以简述如下(先只考虑移动项,不考虑有增加项和删除项的情况):
遍历_itHead链表(此时diff已经执行完,_itHead链表的顺序与新数组相同),对于每一项record,依次检查其临时下标和目标下标(在源码中分别命名为adjPreviousIndexcurrentIndex)。临时下标的意思是,旧数组刚执行完已计算出的操作所得到的临时状态中,这个项的下标。目标下标的意思是,这个项在最终目标数组中的下标。比如,计算[a,a]的变更操作序列时,已经计算出“d移动到0,b移动到1”,旧数组执行完这两个操作以后的临时状态为[d,c],a的临时下标为2,c的临时下标为3,目标下标始终分别是3和2。

  • 如果adjPreviousIndex===currentIndex,说明在当前状态中,这个项恰好处于目标位置,不需要移动。
  • 如果adjPreviousIndex>currentIndex,说明在当前状态中,这个项需要被向前移动,才能到达目标位置。这个if就是判断这个情况的。
  • 按照这个算法执行,不可能出现adjPreviousIndex<currentIndex的情况。

其实adjPreviousIndexcurrentIndex分别表示【不忽略增加、删除项情况下的】临时下标和目标下标。通过以下两个减法,能计算出【忽略增加、删除项的情况下的——也就是说假设被增加、删除的项从来都不存在】临时下标和目标下标:

const localMovePreviousIndex = adjPreviousIndex - addRemoveOffset;
const localCurrentIndex = currentIndex ! - addRemoveOffset;

因为addRemoveOffset变量记录了到目前为止的计算中,已经增加了多少个项(如果删除的项比增加的多,则这个值为负数),所以减掉这个数以后就是(忽略被增加的项的情况下的)临时下标和目标下标。

那么adjPreviousIndex(临时下标)是如何得到的呢?adjPreviousIndex的计算函数需要知道【item在旧数组的下标:previousIndex】、【刚刚讲过的addRemoveOffset】、【item被多少个向前移动的项“经过”:moveOffset】,结果adjPreviousIndex就是三者之和,它就是“item在【旧数组执行完已知操作以后的临时数组】中的下标”。

既然我们需要知道各个项被多少个向前移动的项“经过”,那么我们应该在向前移动某项的时候就记录它经过了哪些项。比如[a,d]=>[a,d,b]计算出第一个操作“d移动到1”,d向前移动的时候依次经过c,b,因此它们的moveOffset要+1;接下来计算出第二个操作“c向前移动到2”,经过b,因此b的moveOffset要再次+1。这个for循环就是做这个事情的:

for (let i = 0; i < localMovePreviousIndex; i++) {
  const offset = i < moveOffsets.length ? moveOffsets[i] : (moveOffsets[i] = 0);
  // 对于每个可能被经过的项(旧数组第i项),计算它在临时数组(仅仅考移动的项,不考虑增加、删除的项)中的下标
  const index = offset + i;
  // 判断它是不是在临时数组的[localMovePreviousIndex,localCurrentIndex)范围
  if (localCurrentIndex <= index && index < localMovePreviousIndex) {
    // 如果是,说明这一项是被“经过”的
    moveOffsets[i] = offset + 1;
  }
}

这个for循环比较难懂,这里解释一下:

  1. Angular使用moveOffsets这个数组来存储各个项的moveOffset。这个数组以previousIndex(旧数组中的下标)为索引。
  2. for循环的范围是(let i = 0; i < localMovePreviousIndex; i++),如何理解?我们正在检查临时数组(旧数组执行完已知操作以后的临时状态,忽略增加、删除的项)的第localCurrentIndex个项,此时我们发现localMovePreviousIndex != localCurrentIndex。因此这个向要从临时数组localMovePreviousIndex位置移动到localCurrentIndex位置。因此临时数组下标范围[localMovePreviousIndex,localCurrentIndex)中的项都需要moveOffset+=1。为了更新moveOffset,我们需要知道这些项在【旧数组】中的下标。可是我们怎么知道这些项在【旧数组】中的下标呢?我们无法从【临时下标】计算出【旧数组下标】。但是我们能够确定的是这些项在旧数组的下标肯定小于localMovePreviousIndex(因为这些项肯定还没有被向前移动,它们只能被那些【向前移动的项】“经过”,下标只可能增加),于是我们就对【旧数组中所有下标小于localMovePreviousIndex的每个项】计算它们在【临时数组】中的下标(这就是for循环的范围由来),然后判断它在【临时数组】中的下标是否处于范围[localMovePreviousIndex,localCurrentIndex),如果是的话我们就更新moveOffsets[i]

总结一下这个算法的思路
算法接受一个临时数组和一个目标数组(最开始临时数组是旧数组)。这个算法不断从临时数组构造一个新的临时数组,使得新的临时数组有更长的前缀匹配目标数组,直到构造出的临时数组与目标数组完全相同。如何构造新的临时数组呢?将临时数组中的某一项向前移动,移动到正确的位置。比如临时数组是[a,e],目标数组是[a,e],我们构造出的下一个临时数组是[a,e](b向前移动到正确的位置),使得新的临时数组有更长的前缀与目标数组匹配(前缀a,b)。
继续重复这个过程,使得新的临时数组有更长的前缀匹配目标数组,直到构造出的临时数组与目标数组完全相同。

在实现的时候,Angular并没有直接存储临时数组,而是通过一个 moveOffsets数组,表示如何通过移动旧数组的项得到临时数组(这也是为什么moveOffsets是以previousIndex(旧数组中的下标)为索引的)。

刚才对于forEachOperation的讨论我们经常忽略项的增加和删除。其实增加、删除项对其他项的下标也有影响,道理类似,只不过这次我们只需要用addRemoveOffset变量记录【到目前为止的计算中,已经增加了多少个项】(如果删除的项比增加的多,则这个值为负数),然后【在通过原下标计算临时下标的时候】加上这个值就好了。

刚才对于forEachOperation的讨论中,我们也没有说明【在什么情况我们要计算出一个项的增加或删除操作】。所有要被删除的项,在diff执行完毕后都被放到了_removalsHead链表中。诚然,我们可以在计算出所有移动操作之前先将删除操作输出,但是Angular似乎觉得这样不够自然。按照我们上面的算法,【旧数组】的每一步操作,逐渐使得【更长的旧数组前缀与新数组匹配】,而先执行所有删除操作会破坏这种【从左往右逐一匹配】的感觉。因此Angular实现的forEachOperation,对_itHead从左往右匹配,当匹配到被删除项的时候,再执行删除操作:
在遍历_itHead链表时,正在匹配的项在目标数组的下标是nextIt.currentIndex,如果nextIt.currentIndex>=【nextRemove的临时下标】(此时这个三元表达式的值是nextRemove),就要输出删除nextRemove的操作(如果我们不删除也不移动nextRemove,此时应该轮到nextRemove被匹配了)。比如[a,e],遍历到_itHead(新数组)的c时,临时数组为[d,c],发现nextRemove(在这个例子中是b)在临时数组中的c之前出现(nextIt.currentIndex>=【nextRemove的临时下标】),因此这一步不匹配c,而先删除b

实例

以Angular的一个单元测试为例:

[0,1,2,3,4,5] =>
[6,7,8]

在diff的过程中,_itHead_unlinkedRecords的变化过程如下(括号中的项是被放入_unlinkedRecords的,加粗表示这部分_itHead前缀已经与目标数组相匹配):

0 1 2 3 4 5 ()
6 1 2 3 4 5 (0)
6 2 3 4 5 (0 1)
6 2 7 4 5 (0 1 3)
6 2 7 0 5 (1 3 4)
6 2 7 0 4 (1 3 5)
6 2 7 0 4 8 (1 3 5)

因此diff完成以后,DefaultIterableDiffer内部的链表处于如下状态([]表示该项下标的变化):

collection: ['6[null->0]','2[2->1]','7[null->2]','0[0->3]','4','8[null->5]'],previous: ['0[0->3]','1[1->null]','3[3->null]','5[5->null]'],additions: ['6[null->0]',moves: ['2[2->1]','0[0->3]'],removals: ['1[1->null]','5[5->null]']

diff完成以后就可以通过forEachOperation来获取(逻辑上的)更新操作了。forEachOperation会输出如下更新操作,这些操作能将旧数组更新为当前数组。(()中表示此次操作造成的临时下标的变化,[]中表示这一项在就旧组中的下标,也就是item.previousIndex

'INSERT 6 (VOID -> 0)','MOVE 2 (3 -> 1) [o=2]','INSERT 7 (VOID -> 2)','REMOVE 1 (4 -> VOID) [o=1]','REMOVE 3 (4 -> VOID) [o=3]','REMOVE 5 (5 -> VOID) [o=5]','INSERT 8 (VOID -> 5)'

forEachOperation的执行过程中,构造出的临时数组如下:
0 1 2 3 4 5
6 0 1 2 3 4 5 // 'INSERT 6 (VOID -> 0)',
6 2 0 1 3 4 5 // 'MOVE 2 (3 -> 1) [o=2]',
6 2 7 0 1 3 4 5 // 'INSERT 7 (VOID -> 2)',
6 2 7 0 1 3 4 5 // 0 不需要移动
6 2 7 0 3 4 5 // 'REMOVE 1 (4 -> VOID) [o=1]',
6 2 7 0 4 5 // 'REMOVE 3 (4 -> VOID) [o=3]',
6 2 7 0 4 5 // 4 不需要移动
6 2 7 0 4 // 'REMOVE 5 (5 -> VOID) [o=5]',
6 2 7 0 4 8 // 'INSERT 8 (VOID -> 5)'

小练习:
[a,e]=>[a,e,f,d]diff过程、forEachOperation输出是怎么样的?

更多范例可以查看Angular的相关单元测试。


至此,变更算法已经介绍完了,上面的介绍忽略了一些维护链表的细节和边界情况的考虑,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阅读一遍源代码。

(编辑:李大同)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文章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