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概述
堆(也叫优先队列),是一棵完全二叉树,它的特点是父节点的值大于(小于)两个子节点的值(分别称为大顶堆和小顶堆)。它常用于管理算法执行过程中的信息,应用场景包括堆排序,优先队列等。
2. 堆的基本操作
堆是一棵完全二叉树,高度为O(lg n),其基本操作至多与树的高度成正比。在介绍堆的基本操作之前,先介绍几个基本术语:
A:用于表示堆的数组,下标从1开始,一直到n
PARENT(t):节点t的父节点,即floor(t/2)
RIGHT(t):节点t的左孩子节点,即:2*t
LEFT(t):节点t的右孩子节点,即:2*t+1
HEAP_SIZE(A):堆A当前的元素数目
下面给出其主要的四个操作(以大顶堆为例):
2.1 Heapify(A,n,t)
该操作主要用于维持堆的基本性质。假定以RIGHT(t)和LEFT(t)为根的子树都已经是堆,然后调整以t为根的子树,使之成为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
void
Heapify(
int
A[],
n,monospace!important; font-size:1em!important; direction:ltr!important; display:inline!important; background:none!important"> t)
?
{
?
??
left = LEFT(t);
?
right = RIGHT(t);
?
max = t;
?
??
if
(left <= n)???? max = A[left] > A[max] ? left : max;
?
(right <= n)???? max = A[right] > A[max] ? right : max;
?
(max != A[t])
?
??
{
?
????
swap(A,max,t);
?
Heapify(A,max);
?
}
?
}
|
2.2? BuildHeap(A,n)
该操作主要是将数组A转化成一个大顶堆。思想是,先找到堆的最后一个非叶子节点(即为第n/2个节点),然后从该节点开始,从后往前逐个调整每个子树,使之称为堆,最终整个数组便是一个堆。
11
BuildHeap(
n)
?
i;
?
for
(i = n/2; i<=n; i++)
?
?
2.3 GetMaximum(A,237)"> 该操作主要是获取堆中最大的元素,同时保持堆的基本性质。堆的最大元素即为第一个元素,将其保存下来,同时将最后一个元素放到A[1]位置,之后从上往下调整A,使之成为一个堆。
15
GetMaximum(
max = A[1];
?
A[1] = A[n];
?
n--;
?
?
return
max;
?
2.4? Insert(A,237)"> 向堆中添加一个元素t,同时保持堆的性质。算法思想是,将t放到A的最后,然后从该元素开始,自下向上调整,直至A成为一个大顶堆。
Insert(
n++;
?
A[n] = t;
?
p = n;
?
while
(p >1 && A[PARENT(p)] < t)
?
{
?
A[p] = A[PARENT(p)];
?
p = PARENT(p);
?
}
?
A[p] = t;
?
max;
?
3.? 堆的应用
3.1? 堆排序
堆的最常见应用是堆排序,时间复杂度为O(N lg N)。如果是从小到大排序,用大顶堆;从大到小排序,用小顶堆。
3.2? 在O(n lg k)时间内,将k个排序表合并成一个排序表,n为所有有序表中元素个数。
【解析】取前100 万个整数,构造成了一棵数组方式存储的具有小顶堆,然后接着依次取下一个整数,如果它大于最小元素亦即堆顶元素,则将其赋予堆顶元素,然后用Heapify调整整个堆,如此下去,则最后留在堆中的100万个整数即为所求 100万个数字。该方法可大大节约内存。
3.3 一个文件中包含了1亿个随机整数,如何快速的找到最大(小)的100万个数字?(时间复杂度:O(n lg k))
4. 总结
堆是一种非常基础但很实用的数据结构,很多复杂算法或者数据结构的基础就是堆,因而,了解和掌握堆这种数据结构显得尤为重要。
(编辑:李大同)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