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倒带,将磁带卷至起始位置,执行命令如下:
[root@localhost ~]# mt -f /dev/st0 rewind
-
擦掉磁带上的内容。
[root@localhost ~]# mt -f /dev/st0 erase
新购买的磁带,打开后即可使用,无需进行擦写操作,同时当数据写满磁带后,磁带可以覆盖原有数据并继续写入,因此无需进行任何擦写动作。由于擦写对磁带有一定的损害,因此建议不要经常性地执行擦写操作。
-
出带,即将磁带卷至初始位置然后从磁带机内弹出,执行命令如下:
[root@localhost ~]# mt -f /dev/st0 offline
-
通过 tar 列出磁带上的目录或者文件,执行命令如下:
[root@localhost ~]# tar tvf /dev/st0? <--需要查看的文件或者目录
如果后面不跟任何文件或目录,则是查看磁带上的所有数据。当磁带上还没有任何数据时,执行此操作会报错,不过不影响磁带的使用。
-
通过 tar 备份数据到磁带,执行如下命令:
[root@localhost ~]# tar cvf /dev/st0 <--要写入的文件或目录名
备份数据到磁带有两种方式,即打包压缩后写入磁带和不打包直接写入磁带。这里我们推荐将数据不打包直接写入磁带的方法,这样可以提高数据存储的安全性。
为什么建议不打包备份呢?因为磁带是顺序写入数据的,即线性存储,如果将所有数据打包成一个独立的文件,那么当磁带的任何一个地方发生故障,都可能导致这个压缩文件解压失败而不可用;而如果对备份数据进行不打包存储的话,在磁带上就有很多文件,即使磁带某个地方发生故障,其余的文件仍然可用,这样就大大提高了数据备份的安全性。
例如,将 /data/ixdbal.tar.gz 这个压缩文件写入到磁带,并覆盖原有的内容,可以执行如 下操作:
[root@localhost ~]# tar cvf /dev/st0 /data/ixdba1.tar.gz
通过“tar cvf”将数据写入磁带时,每次都会覆盖磁带中原有的数据,也就是每次都是从磁带的开始部分写入数据。磁带机的传输速度比较慢,对于不是很大的备份文件,在很短时间内就能备份完成,非常适合做系统级的文件备份。
-
通过 tar 继续写入数据到磁带,执行命令如下:
[root@localhost ~]# tar rvf /dev/st0 <--要写入的文件名
由于磁带是线性存储,数据是依次写入的,因此为了在写入新的数据时,不搜盖原有已经存在的数据,可以使用“tar rvf”参数组合将数据依次写入磁带。
例如,依次将 /data/ixdba2.tar.gz 和 /data/ixdba3.tar.gz 备份到磁带机上,方法如下:
[root@localhost /data]# tar rvf /dev/st0 /data/ixdba2.tar.gz
[root@localhost /data]# tar rvf /dev/st0 /data/ixdba3.tar.gz
-
通过 tar 将数据从磁带恢复到磁盘,执行命令如下:
[root@localhost ~]# tar xvf /dev/st0 <--要恢复的文件或目录名
例如,首先查阅磁带上存在的所有数据,方法如下:
[root@localhost ~]#? tar tvf /dev/st0
-rw-r--r-- root/root??? 320 2009-2-20 10:19:02 ixdba1.tar.gz
-rw-r--r-- root/root??? 320 2009-2-20 10:25:10 ixdba2.tar.gz
-rw-r--r-- root/root??? 320 2009-2-20 10:45:18 ixdba3.tar.gz
现在如果要恢复磁带上的 ixdba2.tar.gz 文件到磁盘,可以执行如下命令:
[root@localhost ~]# tar xvf /dev/st0 ixdba2.tar.gz
ixdba2.tar.gz
这样就将数据从磁带恢复到了当前的路径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