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UE]进程控制(上)
一、进程标识??进程ID 0是调度进程,常常被称为交换进程(swapper)。该进程并不执行任何磁盘上的程序--它是内核的一部分,因此也被称为系统进程。进程ID 1是init进程,在自举(bootstrapping)过程结束时由内核调用。该进程的程序文件在UNIX的早期版本中是/etc/init,在较新版本中是/sbin/init。此进程负责在内核自举后启动一个UNIX系统。init通常读与系统有关的初始化(/etc/rc*文件),并将系统引导到一个状态(例如多用户)。init进程决不会终止。它是一个普通的用户进程(与交换进程不同,它不是内核中的系统进程),但是它以超级用户特权运行。
这些函数都没有出错返回 二、fork函数??一个进程调用fork函数是UNIX内核创建一个新进程的唯一方法(除了交换进程、init进程和页精灵进程)
??子进程和父进程继续执行fork之后的指令。子进程是父进程的复制品。例如,进程获得父进程数据空间、堆和栈的复制品。但是这些都是进程拥有的拷贝不是与父进程共享。如果正文段是只读的,则父、子进程共享正文段。 #include <sys/types.h> #include <stdio.h> #inlcude <unistd.h> int glob = 6; char buf[] = "a write to stdoutn"; int main(void) { int var; pid_t pid; var = 88; if (write(STDOUT_FILENO,buf,sizeof(buf) - 1) != 1) { fprintf(stderr,write error); } printf(before fork n); if ((pid = fork()) < 0fork error); } else if (pid == ) { glob++; var++; } else { sleep(2pid=%d,glob=%d,var=%dn",gitpid(),glob,1)">return ; }
? 编译运行上面的进程: ? 可以看到当我们将输出重定向到temp.out文件后多出个before fork的输出。write函数是不带缓存的。因为在fork之前调用write,所以其数据写到标准输出一次。但是标准IO是带缓存的。如果标准输出连到终端设备,则它是行缓存,否则它是全缓存。当以交互方式运行该程序时,只得到printf输出的行一次,其原因是标准输出缓存由新行符刷新。当我们将printf("before fork n");后的换行符去掉之后即printf("before fork");来验证这一点,修改之后输出结果是: ?? ? 可以看到before fork打印了两次,这说明因为我们去掉了换行符所以标准输出流的行缓存不会被flush。 ? 但是当将标注输出重新定向到一个文件时,却得到printf输出行两次。其原因是,将标准输出重新定向到一个文件时标准输出流就不是行缓存而是全缓存了,在fork之前调用了printf一次,但当调用fork时,该行数据仍在缓存中,然后在父进程数据空间复制到子进程的过程中时,该缓存数据也被复制到了子进程中。于是那时父、子进程各自有了带该行内容的缓存。在exit之前的第二个printf将其数据添加到现存的缓冲中。当每个进程终止时,缓存中的内容将被写到相应文件中。 ?
??除了打开文件之外,很多父进程的其他性质也会由子进程继承:
? 父、子进程之间的区别是:
三、vfork函数??vfork函数的调用序列和返回值与fork相同,但两个函数的语义不同。
??编译运行该程序: ??需要注意在上面的程序我们调用了_exit而不是exit。_exit并不执行IO缓存的刷新操作。如果是调用exit而不是_exit,则该程序的输出是: ?? (上图是APUE原书,?下图是我在centos上实验结果 ?? ?之所以结果不同是因为在linux中子进程关闭的是自己的, 虽然他们共享标准输入、标准输出、标准出错等 “打开的文件”, 子进程exit时,也不过是递减一个引用计数,不可能关闭父进程的,所以父进程还是有输出的。 ) ??可见父进程的printf输出消失了。其原因是子进程调用了exit,它刷新开关闭了所有标准IO流,这包括标准输出。虽然这是由子进程执行的,但却是在父进程的地址空间中进行的,所以所有受到影响的标准IO FILE对象都是在父进程中。当父进程调用prinf时,标准输出已经被关闭了,于是printf返回-1。 四、exit函数 进程有三种正常终止法和两种异常终止法。 ? (1) 正常终止: ? ? ? (a) 在main函数内执行return语句,这相当于调用exit。 (b) 调用exit函数。 (c) 调用_exit函数。 ? (2) 异常终止: (a) 调用abort。它产生SIGABRT信号,所以是下一种异常终止的特例。 (b) 当进程接收到某个信号时。进程本身(例如调用abort函数)、其他进程和内核都能产生传送到某一进程的信号。例如:进程越出其地址空间访问存储单元,或者除以0,内核都会为该进程产生相应的信号。 ? 对上述任意一种终止情形,我们都希望终止进程能够通知其父进程它是如何终止的。对于e x i t和_ e x i t,这是依靠传递给它们的退出状态( exit status)参数来实现的。在异常终止情况,内核(不是进程本身)产生一个指示其异常终止原因的终止状态( termination status) 。在任意一种情况下,该终止进程的父进程都能用 w a i t或w a i t p i d函数(在下一节说明)取得其终止状态。(退出状态是传给exit/_exit的参数,或main返回值。在最后调用_exit时内核将其退出状态转为终止状态,如果子进程正常终止那父进程可以获取子进程的退出状态)。 ? 一定是一个父进程生成一个子进程。上面又说明了子进程将其终止状态返回给父进程。但是如果父进程在子进程之前终止,则将如何呢 ?其回答是对于其父进程已经终止的所有进程,它们的父进程都改变为init进程。我们称这些进程由init进程领养。其操作过程大致是:在一个进程终止时,内核逐个检查所有活动进程,以判断它是否是正要终止的进程的子进程,如果是,则该进程的父进程 I D就更改为1 ( i n i t进程的I D )。这种处理方法保证了每个进程有一个父进程。 ? 另一个我们关心的情况是如果子进程在父进程之前终止,那么父进程又如何能在做相应检查时得到子进程的终止状态呢?对此问题的回答是内核为每个终止子进程保存了一定量的信息,所以当终止进程的父进程调用 w a i t或waitpid 时,可以得到有关信息。这种信息至少包括进程I D、该进程的终止状态、以反该进程使用的 C P U时间总量。内核可以释放终止进程所使用的所有存储器,关闭其所有打开文件。在 U N I X术语中,一个已经终止、但是其父进程尚未对其进行善后处理(获取终止子进程的有关信息、释放它仍占用的资源)的进程被称为僵死进程。 ??最后一个要考虑的问题是:一个由i n i t进程领养的进程终止时会发生什么 ?它会不会变成一个僵死进程?对此问题的回答是“否” ,因为i n i t被编写成只要有一个子进程终止, i n i t就会调用一个w a i t函数取得其终止状态。这样也就防止了在系统中有很多僵死进程。当提及“一个 i n i t的子进程”时,这指的是 i n i t直接产生的进程(例如,将在9 . 2节说明的g e t t y进程),或者是其父进程已终止,由init 领养的进程。 ? (编辑:李大同)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