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内核制作过程
先记录一下,免得忘记! 1、将相关平台的config文件拷贝到linux-xxx-xxx目录下,改名为.config 2、make menuconfig 3、make zImage 3、./create_img.sh???? 自己的脚本文件 如果编译过程中出现错误,可执行“make clean”或者“make mrproper”,然后重新运行“make menuconfig”,加载配置文件,最后执行“make”。 ? mkimage -A arm -T kernel -C none -a 0xc0800000 -e 0xc0800000 -n hilinux -d arch/arm/boot/zImage hikernel ? A 指定体系结构类型ARM d 需要处理的文件 执行上面的命令后将在当前目录下生成名为hikernel 的文件(内核映像文件)。该内核映像文件可以被下载到单板的任何地址(除了覆盖U-boot 和解压目的地址等特殊位置)运行,如烧写到Flash 或者放在内存中。 最好将“加载地址”和“入口地址”设置成相同,并且都是在内存中的地址。“加载地址”用于U-boot 将内核image 文件拷贝到该地址,“入口地址”用于U-boot 加载内核image 之后跳转到该地址。 (编辑:李大同)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