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中的DDD
概念中的DDDDDD: 领域驱动设计,它是对面向对象的的分析和设计(OOAD,Object Orient Analysis Design)的一个补充,对技术框架进行了分层规划,同时对每个类进行了策略和类型划分。领域模型是领域驱动的核心 ,采用DDD的设计思想,业务逻辑不再集中在几个大型的类上,而是在大量相对小的领域对象上,这些类具有自己的状态和行为,每个类都是完成的独立的,并与现实领域的业务对象形成一种映射。基于DDD的架构设计,保证了系统的可维护性,扩展性和敏捷性,在处理复杂业务逻辑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 编程世界观的改变以下信息是从http://www.jdon.com/ddd.html上拷贝的,写的很好,这确实是一种编程世界观的改变,而传传统编程观念完全不同 过去需求分析和系统设计都是分离的,正如我们国家“系统分析师” 和“系统设计师” 两种职称考试一样,这样割裂的结果导致,需求分析的结果无法直接进行设计编程,而能够进行编程运行的代码却扭曲需求,导致客户运行软件后才发现很多功能不是自己想要的,而且软件不能快速跟随需求变化。 DDD则打破了这种隔阂,提出了领域模型概念,统一了分析和设计编程,使得软件能够更灵活快速跟随需求变化。 DDD革命性在于:领域模型准确反映了业务语言,而传统的分层架构只关心数据, 这些数据对象除了简单读、写操作外,没有任何业务方法,被比喻成失血模型,那么领域模型这种带有业务方法的充血模型到底好在哪里? 看到领域模型代码,就看到业务需求,没有翻译没有转换,保证软件真正实现“拷贝不走样”。 DDD最大的好处是:接触到需求第一步就是考虑领域模型,而不是将其切割成数据和行为,然后数据用数据库实现,行为使用服务实现,最后造成需求的首肢分离。DDD让你首先考虑的是业务语言,而不是数据。重点不同导致编程世界观不同。 DDD的特点
对于DDD系统架构的分层不使用DDD思想进行系统设计时,一般会分为3层,如数据层,业务层和表现层,而使用DDD这后,分层的方式发生了一些改变,先来看一下
DDD中的几个核心对象Entities:这不是简单的poco实体,而是具备了业务逻辑的实体 Factories:工厂类,用来生产对象 Respositories:持久化,它本身就是DAO (Data Access Objects) 数据访问对象 Services:服务层,为上层提供了操作的接口,负责对象领域对象进行调试和封装,同时提供了各种形式的服务 (编辑:李大同)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