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李大同 (https://www.lidatong.com.cn/)-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百科 > 正文

设计模式中“组合” “聚合” “相识” 在不同场合下的意义和关

发布时间:2020-12-13 19:42:50 所属栏目:百科 来源:网络整理
导读:确切的说,这几个概念在中文版的书中使用很混乱,也让我走了不少弯路。所以这里把我的一些理解拿出来和大家讨论一下。这里主要是从一本书(《设计模式——可复用面向对象软件的基


确切的说,这几个概念在中文版的书中使用很混乱,也让我走了不少弯路。所以这里把我的一些理解拿出来和大家讨论一下。这里主要是从一本书(《设计模式——可复用面向对象软件的基础》)和一种面向对象设计的表示方法(UML)来讨论这个问题。


   首先要说明的是概念。《设计模式》一书中没有使用“组合”这个概念,而UML表示中一般没有使用“相识”这个概念。但是两者实际上存在如下的对应关系:

《设计模式》 UML 表示的意义
聚合 组合 聚合/组合 对象和其所有者具有相同的生命周期
相识 聚合 一个对象仅仅知道另一个对象
  不过,这个对应关系也不是绝对的。

  1、 UML中还有一种关系叫“关联”,《设计模式》中对这种关系的说明很准确:“OMT还定义了类间的关联(association)关系,以类间的一条线来表示。关联关系是双向的。虽然在分析阶段这种关系是适用的,但我们觉得它对于描述设计模式内的类关系来说显得太抽象了,因为在设计阶段关联关系必须被映射为对象引用或指针。对象引用本身就是有向的,更适合表达我们所讨论的那种关系。”也可以说“关联”到代码的映射是一对多的,并且这种一对多的关系会影响到模式的选择。


  2、 UML中“组合”“聚合”的概念是用来表示对象的静态结构的,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组合”就是用成员变量实现的,而“聚合”就是用指向某个对象的指针来实现的。当然,这里略去了对成员函数的参数的考虑。


  3、 《设计模式》中对“聚合”和“相识”的关系描述如下:“C++中,聚合可以通过定义表示真正实例的成员变量来实现,但更通常的是将这些成员变量定义为实例指针或引用;相识也是以指针或引用来实现。”“从根本上讲,是聚合还是相识是由你的意图而不是由显式的语言机制决定的。”通过这两个说明,可以看到《设计模式》中认为“聚合”和“相识”关系是运行时的动态特性,从这点上来说和UML有本质的区别。 另外,《设计模式》中对这两者动态特性描述如下:“聚合关系使用较少且比相识关系更持久;而相识关系则出现频率较高,但有时只存在于一个操作期间,相识也更具动态性,使得它在源代码中更难被辨别出来。”显然,这种描述只是说到了量的问题,而没有说到质的问题,从这里还是看不出“聚合”和“相识”到底在运行时有什么本质不同。


  个人评论:
   类图是一种静态结构,故应该展示在类的结构上的区别,所以UML的表示要优于《设计模式》中的表示。这是《设计模式》表达上的一个很大的败笔!

   《设计模式》关注的更多的是系统运行时对象之间的交互,几乎所有模式都使用了多态,可以说是一个多态使用大全。

   在看《设计模式》前,我认为系统是由类组成,看后认为系统是由对象组成。这应该属于两种不同的层次:前者是静态的理解,后者是真正使用面向对象思想动态的理解系统。      附:C++中对多态支持的一般实现方法    一般来说,一个对象生成时,会在对象中增加一个由编译器加入的_vfptr指针,这个指针指向一个函数指针数组,对应的函数地址就是虚函数的地址。并且_vfptr指向的内容只在两个时候会改变:1、对象构造时;2、对象析构时。因此,其它所有操作虽然会影响对象的状态,但是不会改变_vfptr指向的内容。   示例:存在两个类:Father,Son   Father有虚函数get(),Son重定义这个虚函数get()   代码片断:   Father aFather;   Father* pFather;   aFather.get(); //调用Father的get()   pFather = new Son;   pFatehr->get(); //调用Son的get()   //最重要的:除了构造和析构,不改变_vfptr指向的内容,所以aFather最多只是状态会变化   aFather = *pFather;   aFather.get(); //调用Father的get()   delete pFather;   pFather = NULL;

(编辑:李大同)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文章
      热点阅读